今天我們要探究一個歷史悠久的話題:尋找聖杯。有些人認為追尋聖杯是一項終極的試煉,但基督教卻認為這件事情是異端邪說。
教會眼中的異端邪說
基督教將所有違背教會正統教義的論點打成異端邪說。基於這樣的標準,現代科學和醫學的研究都等同異端邪說。「異端邪說」在本質上不過是個貶意的標籤罷了。長期以來心術不正的教會當權派利用人們對用未知的恐懼控制人類社會。
各種哲學與研究領域引領人們探究未知的領域,這些「異端邪說」在不同的時代帶來背離基督教義的解答。
按照基督教的標準,世界絕大多數的人類都是異教徒。由於基督徒在全世界人口中只占四分之一,其餘的四分之三的人口則信仰猶太教、穆斯林教、佛教、印度教等其它宗教。按基督教的定義,這些人全部都是背棄神的異端份子。
300多年前,伽利略宣揚日心說(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的發現),教會因而宣告他是異端份子。伽利略後來被傳喚到異端審判庭,並被判處在家終身軟禁。其後不久,艾薩克‧牛頓致力研究天體的運動原理。牛頓也遭到教會譴責,直到1992年教會才終於承認地球是繞太陽公轉。
聖公宗教會總會直到1996年夏天才廢除地獄學說,這個學說正是阻撓伽利略、牛頓和其他學者先進的絆腳石。另一方面,天主教教會到現在仍保有地獄學說。那麼對羅馬教廷而言,聖公宗教會也是異端教會。
基督教會從古至今都認為地球是平的,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天堂和地獄分別在地球的上下方。那麼照教會這樣認為,地球應該要是靜止不動的,而且也不可能在任何軌道上運行;除非天堂和地獄也跟著地球在動。
1996年也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正式承認達爾文演化論的一年。教宗聲明:「演化論和基督教信仰是非常相容的」。不過,所有主張演化論的科學家和學者們至今仍被歸類為異端。
梵蒂岡還設有一個神蹟委員會。委員會的成員包括科學家、醫學專家和神學家,他們的工作內容非常單純:調查由古至今的神蹟並且判斷哪些才是真正的神蹟。如果一個謠傳的神蹟能夠有合理且可以接受的解釋,那它就不會被列為神蹟。如果這個神蹟沒能有個合邏輯的解釋,它就會繼續存在委員會的神蹟清單中。
昨日的異端份子(他們其中有許多人被迫害和處決)如今已經逐漸被教會內比較理性的成員接納。但儘管如此,教會內還是有許多人偏向維持陳舊的教條,這些人的數量多到能夠分裂成另一個教會。
隨著時代變遷,那些宗教經典從中世紀就遺留至今的陳腐思想,很多顯然都會被科學和醫藥界的發現一一推翻。此外,別無選擇的教會也必須採納一些過去被他們認定是異端邪說的思想。
更多的異端邪說
除了科學和醫學,還有其它領域的異端邪說。好比說:靈性領域的異端份子。他們可能會被稱作異教徒或祕法團體,也可能是其它宗教的教祖。異端邪說還擴及歷史學界。這些學者沒有投入科學、醫學或哲學的領域,但他們的考驗和難題主要出現在歷史學、語言學和神學。
尋找聖杯就是被歸類為歷史方面的異端邪說。在我們追尋聖杯的過程中就越能夠瞭解到,教會宣佈聖杯傳說是異端邪說,而社會大眾卻認為聖杯是徹頭徹尾的基督教遺跡。
謎團在本質上總是引人入勝,歷史研究則會啟發民眾。除非謎團的解答或歷史學家的發現能有適合當代的應用,它們才能像醫學和科學一樣開創更美好的未來。歷史是前人記錄下來的經歷,並且通常是勝利者的經歷。現代人普遍認同我們要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更確切地說,歷史是人類在道德、文化、政治的經驗,也是人類社會邁向未來的關鍵。聖杯就是在這種脈絡下支持著它作為救世主象徵的習俗。
耶穌在最後的晚餐為門徒們洗腳。基督教的洗腳禮是耶穌親自設立的儀式,洗腳禮代表基督徒要給予和接納服事。它也意味著,獲受權柄(位高權重)的人應該永遠牢記自己是社會的代表;他們有責任服事社會,而不是用權力統治社會。
聖杯規章是民主政府必備的思想典籍。聖杯規章認為一個政府必須是民治和民享的政府。 一旦缺少規章的制約,我們都很清楚一個純粹民有的政府會變成什麼模樣,那樣的政府不算是民主政府。
在這趟追尋聖杯的旅程中,我們會探討許多大家無比熟悉的話題,但是我們會從不同的觀點去看待。儘管不同的觀點看似會帶來全新的研究領域,只是待會要說的事情不過是過去的既得利益者所隱瞞的事實。我們必須先打破這種刻意隱瞞的歷史黑幕,才能成功找到聖杯。
追尋聖杯之旅
我們的旅程會從耶穌時代的聖地--猶地亞開始。我們會詳細描述猶地亞發生過的故事,從而刻劃聖杯傳說的歷史背景。再來會開始訴說猶地亞之後2000年的歷史;中間會在黑暗時代和中世紀歐洲稍作停留。
接著聖杯傳說會來到亞瑟王時代的不列顛,最後抵達美國。美國的開國元勳們就是聖杯規章最有力的推動者。美國開國元勳諸如喬治華盛頓、班傑明‧富蘭克林、查爾斯‧湯姆森和湯瑪斯‧傑佛遜,他們的定位相當於美國的聖杯騎士;就像是亞瑟王、蘭斯洛特和加拉哈德。
《聖杯血脈》向來被當作是救世主的族譜,書本還有「解析神秘的耶穌家族譜系」這樣的副標題。這暗示了耶穌不僅是有結婚的,而且還育有子嗣。耶穌有結婚嗎?他有小孩嗎?如果真的都有,有人曉得他的後代們怎麼樣了嗎?現代還有耶穌的後人嗎?上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們會仔細探究這個家族的秘辛;穿越數百年的時空,認識一個百折不撓的皇室血脈:耶穌的後代。這些人不辭辛勞,用盡全力守護聖杯的救世主計劃。
我們接下來要說的故事會提到陰謀論、篡奪王位、迫害、暗殺以及有心人士故意欺瞞整個基督教世界。這也是一個賢能政府和惡質政府之間的故事--勤政愛民的國王遭到罷黜,而後專斷暴政取而代之的故事。這是一趟令人折服、鑑往知來的發現之旅,我們將認識一段有書面記載卻從來無人訴說的歷史。
讓我們從最顯而易見的問題開始:聖杯到底是什麼?聖杯和耶穌的子嗣又有什麼關聯?
聖杯與寶血
耶穌有後代的事實可能會讓某些人大感吃驚。但其實在中世紀晚期前,英國人和歐洲人就多半知道耶穌有子孫了。
彌賽亞的血脈在中世紀的字彙是法文的 Sangréal,這個字彙源自兩個單字:Sang 和 Réal。 Sang Réal的意思是「皇室血脈」,這條家族血脈源自猶大王國的皇室家族:從大衛王傳承至耶穌乃至於耶穌的後人。後來Sangréal翻成英文時變成了San Graal。San Graal的正式書寫體是Saint Grail,Saint 是神聖的意思。隨著英語的演變,Saint Grail就變成了大家比較熟悉的聖杯(Holy Grail)。
在中世紀時代,英國和歐洲有好幾個追隨彌賽亞皇家血脈的軍事騎士團,其中包括錫安騎士團(Order of the Realm of Sion)和聖墓騎士團(Order of the Sacred Sepulchre)。這些騎士團當中聲望最高的是聖杯騎士團(Sovereign Order of the Sangréal),由蘇格蘭斯圖亞特王室創立的騎士團。
聖杯經常被描繪成裝有耶穌血液的杯子,有時候也會被描繪成一串葡萄;葡萄可以用來生產葡萄酒。葡萄酒和酒杯構成了聖餐禮的主體,這兩樣事物在聖餐禮中代表杯子盛著耶穌的永恆寶血。
雖然基督教仍保有聖餐禮的古老傳統,但是基督教會顯然刻意忽略而且選擇不傳授這項習俗的真正意義和典故。而大多數人也從未試圖探尋酒杯和葡萄酒所代表的真正意涵,他們都單純地相信聖餐禮源自福音書記載的最後的晚餐。
耶穌的寶血為何重要?它又如何能夠永存不朽?耶穌的血液透過家族和世代的傳承而得以在人間永遠流傳。既然如此,教會為何要故意忽略聖餐禮所相爭的血脈?為何教會甚至要把聖杯傳說和聖杯相關的符號都斥為異端?
歷史上所有的政府和教會都只會宣揚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歷史和教條,社會大眾知道的知識都是經過過濾和刪減的內容。我們被教導特定團體希望我們知道的,我們知道的世界是他們希望我們相信的世界。大多數的民眾透過國家和宗教的宣傳機器認識政治和宗教的歷史,這些歷史經常會變成絕對的教條;因為掌權人士害怕群眾報復且不容許任何人挑戰歷史的內容。
考量到教會對聖餐禮的態度,很顯然教會肯定扭曲了聖餐禮的原始意義。聖餐禮本是代表耶穌與一位女性結為連理並且育有子嗣。
被篩選的福音
然而聖餐禮並非唯一被曲解的聖禮和儀式,聖經中的福音書也被竄改成羅馬教會的宣傳工具。這個男權專制的團體就像是電影的剪輯人員,他們調整和挑選不同的片段來達到他們想要的結果。
我們都聽過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但是你知道還有腓力福音、湯瑪斯福音、瑪利亞福音和抹大拉瑪利亞福音嗎?為何教會在編修新約聖經的時候不採納這些福音書、使徒行傳和使徒書?
新約聖經其實有兩條遴選準則。現存於新約聖經的福音書最早是由亞他那修主教準備清單,接著在公元397年的迦太基會議中決定。當時決定新約聖經為27卷,而這個版本的新約聖經最後在文藝復興時代成為正典。
遴選準則第一條:新約聖經的福音必須以耶穌使徒的名義來撰寫。馬太和約翰都是耶穌的使徒,
但馬可和路加並不是;他們都是初代教宗--保羅的同事。
但另一方面,初代十二使徒之一的湯瑪斯明明也著有多瑪福音,可新約聖經卻沒有收錄多瑪福音。無獨有偶,許多不屬於正典的文本都被銷毀,不少正典之外的書籍在5世紀被埋放或藏匿到地中海地區。過了1,500年後,這些古老的文本在1945年於埃及的拿戈瑪第出土。這些文本一直到上個世紀才重返世間,不過早期的基督徒卻可以公開使用這些文本。
那麼,為何聖經沒有收錄這些福音書以及其他使徒寫的福音書?因為第二條遴選準則才是聖經收錄典籍的核心重點。其實像克萊曼特、愛任紐主教和奧利振的早期神職人員,他們在2世紀的著作也曾提及這些古代文本,其中包括其他使徒的福音書、真理福音(the Gospel of Truth)、埃及人的福音書(the Gospel of the Egyptians)和其他典籍。
問題的癥結在於:任何可以提升女性在教會內部乃至整體社會地位的事物,都會被這充斥性別歧視的教會規範查禁。
重男輕女的教會
教會的使徒律令就是充斥性別歧視的書籍。使徒律令規定:「吾等不允許女性在教會內教課,女性只能祈禱並且聽從講師的話語。我主派遣12使徒,其中無一是女性。男人是女人的頭,而身體不得主宰頭部。」這種寡鮮廉恥的教義根本就沒有客觀的事實根據,但數十本福音書就因為這個教義而被屏除在外。這些福音書提到耶穌有許多活躍的女門徒,例如:抹大拉的馬利亞、瑪莎、海蓮娜-沙樂美、瑪莉-約伯革流巴和喬安娜。
當時的女性不僅有人成為耶穌的門徒。有些女性是拿撒勒人的女祭司。她們負責管理拿撒勒的敬拜模範學校。聖保羅在羅馬書中很具體地提及他的女性助手。好比說,聖保羅稱菲碧是教會的姊妹。普莉西菈是可以為使命犧牲奉獻的人。耶穌的女門徒也經歷過編寫福音書的年代,但是教會卻刻意完全無視她們的存在。當年教會在教會戒律中加上這一條:「女性不得在教堂內發言,亦不得宣稱自己得擔當男性的工作。」
羅馬教會非常害怕女人,害怕到去規定神父必須守貞,這條規定在1138年成為法令並且延續至今。這項規定並非表面看來那麼單純,因為教會從來不會介意性行為,教會真正介意的事情是神父和女性之間親暱關係。為什麼呢?因為女人會成為妻子和母親,而母性正是讓血脈流傳的關鍵。這種天生的特質使女性成為教會的眼中釘。母性是教會不擇手段也要剷除的禁忌,因為教會不容許母親和耶穌的形象有任何的關聯。
不過事實卻和教會的規定相反,彷彿聖經根本沒禁止神職人員結婚一樣。事實上,聖保羅在提摩太前書曾經提過:「主教應該要結婚並且生兒育女,因為一個有家庭觀念的男人更有能力管理教會。」即便羅馬教會聲稱他們非常支持聖保羅的教誨,他們仍然為了私利而刻意無視教宗如此直白的示訓。因為如此一來,他們便可以忽略耶穌已婚的事實。
儘管教會宣稱耶穌是單身而且終身未婚,這種形象並不符合福音書時代其它作品的描述。社會大眾也一度公開反對耶穌是獨身的說法。1547年,特倫托會議宣佈:傳遞耶穌婚姻的真相是應受責罰的異端邪說。
聖經不僅新約受到性別主義的桎梏。教會為了要使猶太舊約更符合聖經的教義,也對舊約進行類似的竄改。約書亞記和撒母耳記都提過內容更重要、年代更久遠的雅煞珥書。但是聖經卻沒有收錄雅煞珥書和其他同樣重要的文本!
被和諧的福音書
那雅煞珥書現在還在嗎?當然還在。這宗9呎長的希伯來捲軸曾是查理曼大帝的傳國寶物。雅煞珥書的譯本更是巴黎大學在公元800年得以創校的主要原因,而現在坊間熟悉的舊約聖經版本是再100年之後才完成編修。
雅煞珥是摩西的護仗使者。關於他生平的書籍都非常重要,因為這些文本同時也記載著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生活寫照,以及以色列人移居到迦南地的歷史。 這些文本和我們現在知道的版本相差甚遠。根據這些文本的記載,摩西既不是部落的精神領袖,也不是他帶領眾人跨越紅海前往西奈山;故事的真正主角是摩西的姐姐--米利暗。
當時的猶太人從未聽過耶和華。他們崇拜亞舍拉女神而且靈性導師也多為女性。
摩西曾為了打造一個男權獨霸的新社會,囚禁了會阻撓他的米利暗。後來以色列人群起反抗摩西並成功營救米利暗。雅煞珥書有記載這段故事,聖經卻沒有。
現在我們來探討基督教故事的開端,也就是福音書。同時讓我們一起先放下自己對福音書的認知並且思考它們真正想要傳達的道理。
還原聖誕的真相
學校老師和教堂的神父們都告訴我們要遵從福音書的示訓。可是這些人的教誨真的都符合福音書的本意嗎?他們上台教課、講道之前都會查證福音書的內文嗎?一旦我們知道自己從神父講道和繪本學到多少不符合聖經文本的東西,肯定會大吃一驚。《聖誕頌》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現代人普遍認為耶穌是在馬廄裡誕生,但福音書卻沒提過。事實上,新約的四福音書沒有一本提過馬廄。馬可福音和約翰福音完全沒提到耶穌的誕生,馬太福音僅僅簡略地描述耶穌是在屋內出生的。
到底這個馬廄是從哪冒出來的?其實這是出自教友對路加福音的誤解。路加福音提到,耶穌「被放在馬槽內」(而不是在馬槽誕生)。更何況,馬槽從以前現在都只是個放動物飼料的木槽。以前的人們經常會把馬槽拿進室內充當臨時的搖籃床。
為何人們會一直以為馬槽就一定是在馬廄裡面呢?因為路加福音的英文譯本描述到:「當時的客棧沒有空房了。」但是路加福音的原始版本並沒有這段文字。事實上,當時的伯利恆地區根本沒有客棧。當時的旅人習慣借住親友或好心人的住家。
一旦我們認真考究,就會發現伯利恆在耶穌出生的年代根本就不會有馬廄。馬廄的英文Stable專指用來養馬的地方,但是西元前1世紀的猶地亞地區除了少數的羅馬官員會騎馬,大多數的民眾都是騎騾子或牛。而且民眾也只會把騾子或牛牽進庫房,而不是馬廄
至於傳聞中的客棧,路加福音的希臘文版本根本沒寫到「客棧沒空房」。正確的翻譯應該是:「當時的民家沒辦法騰出空房 (no topos in the kataluma)。」馬太福音記載耶穌是在屋內出生。按照路加福音的正確翻譯,我們就能明白耶穌剛出生的時候是躺在屋內的馬槽裡。
關於耶穌出生的故事,我們應當查詢當時的編年史,因為耶穌的生日在兩本福音書裡是不一樣的。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耶穌出生在希律王的在位期間。因為希律王於西元前4世紀駕崩,因此按照馬太福音的記載,我們可以推斷耶穌在西元前4世紀以前誕生。大多數公認版本的聖經也根據馬太福音認定耶穌在西元前5世紀誕生。
路加福音記載的耶穌生日卻是完全不同的日期。根據路加福音記載:耶穌是在居里扭擔任敘利亞總督期間誕生。由於奧古斯都皇帝在同一年實施國家徵稅普查,約瑟和馬利亞因而搬遷到伯利恆。公元1世紀的猶太紀年史記載了路加福音提到的兩個時間點。
居里扭要等到公元6世紀才上任敘利亞總督。奧古斯都皇帝也在同一時期實施國家徵稅普查。居里扭的職責就是親自監督普查作業。換句話說,耶穌有兩個不同的出生時間:西元前4世紀之前和公元6世紀。
猶太人的兩個生日
難道福音書的記載有錯嗎?倒也未必。至少福音書沒有曲解事情原始的描述方式。這兩個生日其實分別代表耶穌的兩種生日:第一個是耶穌降臨人間的日期,第二個是耶穌經由重生儀式融入社區生活的時間點。當時的男童會在滿12歲的時候過社群生日,眾人會為他舉辦儀式,象徵他再度從母親的子宮出生。
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載,我們現在知道耶穌在公元6世紀的時候滿12歲。可惜的是,後世的福音書譯者們和抄寫者們完全疏忽了這個重要的概念。教會往後的教導也把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混雜在一塊,因而胡謅出耶穌在馬廄誕生的歷史笑話。
既然耶穌在公元6世紀時滿12歲,那麼他應當在西元前7世紀出生。西元前7世紀是希律王統治晚期,因而符合馬太福音的記載。不過,福音書還有另一個疑點。
路加福音記載,瑪利亞和約瑟在耶穌滿12歲的那一年帶著他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逾越節過後,瑪利亞和約瑟回家。他們走了一整天才發現耶穌還留在耶路撒冷。當他們回到耶路撒冷的時候,發現耶穌在神殿和講師們討論生意。
話說回來,天底下哪會有父母親在沙漠裡走了一整天卻沒發現12歲的兒子沒跟上他們?其實是福音書的英譯本沒有掌握到一個重點:實歲12歲的兒子跟融入社區12年的兒子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旦猶太男子完成12歲的重生儀式,他在社區生活裡的年紀就是1歲(實歲為13歲)。這個儀式就是猶太成年禮的由來。猶太男子會在社區年齡滿9歲,也就是實歲21歲接受社區的成年禮(21歲特權的由來)。他會在後續幾年接受更高層的社區儀禮,並且在社區年齡滿12歲/實歲滿24歲之際完成主要的考驗。
按照以上的說明,我們就知道留在神殿的耶穌不是實歲只有12歲的小男孩。當時的耶穌已經是社區年齡滿12歲,也就是實歲滿24歲青年。至於他和講師之間的討論則攸關他進階到下一級的考驗,這是耶穌的宗教導師設下的考驗。當時的耶穌就是要和講師們討論宗教導師的生意。耶穌的宗教導師(男教長)是艾賽尼派的西緬,也就是路加福音中「公義又虔誠」的西緬。西緬也按照法律承認耶穌的法律地位。
回溯福音的翻譯
我們真的能信任福音書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對福音書抱持一定程度的信任,但我們不能盲目相信福音書中自相矛盾且被曲解的內容。
在原始的使徒書信之後,早期教會的福音書是用2、3世紀的希臘文寫的。後來4世紀時,這些福音書連著整本聖經被翻譯成了教會拉丁語。教會拉丁語版本的聖經出版時間比任何英文譯本的聖經都還早了1000年以上,現代英文版的福音書是英王詹姆士一世在17世紀初期下令編修的欽定版。
欽定版聖經出版並且付印之後過不到165年,美國殖民者便發表了美國獨立宣言。英國清教徒在欽定版聖經付梓後沒幾年即揚帆前往美洲,因為翻譯聖經在那個年代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
14世紀的宗教改革先驅--約翰‧威克里夫曾因將聖經翻成英文而被斥為異端份子,他的譯作也遭到焚毀。16世紀初期,威廉‧廷代爾也因將聖經翻譯成英文而遭判處絞刑。當時為了確保死亡,還在他服刑後立即火化他。
不久之後,威廉‧廷代爾的徒弟--邁爾斯‧科弗代爾也翻譯了一個版本。由於當時的教會分裂成兩派,新教教會採納了科弗代爾的譯本。不過他對羅馬教會來說依然是個異端份子。
翻譯聖經的癥結點在於,一旦聖經只有教會拉丁語的版本,全教會就只有主教才看得懂與解讀聖經,教會就可以隨心所欲地佈道和授課。反之,一旦聖經有民眾可以自行閱讀的通俗譯本,教會的講道內容則無疑會遭到各界的質疑。
目前的英文版聖經多半是基於詹姆士國王的欽定版聖經,不過這個17世紀的欽定版並不是直接翻譯單一語言的作品。欽定版聖經採納的原稿大多是希臘文,有些則是拉丁文,甚直有些內容取自過去不被承認的翻譯版本。
詹姆士國王的語言學家們在翻譯新約聖經的過程中試圖要同時討好天主教教會和新教教會。為了能做出普遍接受的文本,這是唯一的辦法;不過他們沒能完全如願。
翻譯的種種阻礙
當時的天主教會認為翻譯家們是新教的人馬,天主教教徒也曾試圖炸死前往國會的詹姆士國王(著名的火藥陰謀)。另一方面,新教徒們則相信國王依然偏袒天主教。翻譯家們不僅得滿足兩造的教派,還得符合我們今天常說的「政治正確」。
舉個例子:翻譯家將一群人直譯為「天堂的士兵」(heavenly soldiers),但這種譯文會被劃掉。即便改成「天堂的軍隊」(heavenly army)仍會被退件,因為當時的人們還沒辦法接受武裝單位的概念。因而譯文要再改成「天堂之主」(heavenly host)。
這種譯法又會衍伸出新的問題--沒有人能夠確切明白「主」的意思。這個字在經過幾個世紀的模稜兩可後,在後世的字典多了一條籠統的註釋:一大群人。
當時的翻譯家們為了做出符合政治正確的欽定版聖經而生出這麼多模糊的詞彙,著實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同一時期的莎士比亞也在為他的戲劇鉅作做同樣的事情。
詹姆士時代的作家們藉由發明或發掘就讓英文的詞彙量增加了五成。雖然欽定版聖經的文句優美又富含詩意,它的文體真的不太像英國或其他地方的口語。後人以這本通過認可的經典為藍本,創作出不同型式的英文版的聖經。姑且不看欽定版聖經中的錯誤和優美的句構,它依然是所有聖經譯本中最接近希臘原稿的的版本。
其它版本英文聖經,例如:標準版、新英文版、校定標準版、現代英文欽定版、好消息版等等的內容都嚴重失真。由於這些版本都參雜有心人士的企圖,因而它們都不適合用來做嚴謹的研究。
一個極端的例子可以讓讀者瞭解什麼是聖經翻譯上的差別。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部落,豬是村民唯一熟悉的動物。因此在他們使用的聖經裡,所有聖經中的動物舉凡牛、獅、驢、羊之類的統統翻譯成豬。甚至傳統上稱作「神的羔羊」的耶穌也被譯成「神的幼豬」!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